捡的不是废品,是寂寞 盼的不是金钱,是关

发布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本报讯(记者 蒋冲 周舜尧)衣食无忧的老人收集废品却又不卖,堆在家里不仅影响自己的居住环境,而且波及到街坊邻居(见本报10月21日A09版、22日A06版报道),本报连续报道后,引发专家、街道干部和市民热议。

    专家:拾荒是一种发泄

    昨日,本报记者就富裕型“拾荒老人”的现象采访了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华中师大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师尹邓安教授。

    尹邓安说,拾荒老人大都是独居,平时缺乏人际交流,就会产生自闭现象,渴望被关注的老人们,就会把捡垃圾当成自己锻炼和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

    垃圾堆在家里,影响他人的生活,而人们会主动关注对自己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因此,老人拾荒事实上是通过发泄的方式来争取大家关注,时间久了,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

    他建议,街道和社区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鼓励这些“角落”里的老人们参加;各个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定时进社区为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作为子女,要多抽出时间看望父母。

    街道:不如给老人们找点事做

    劳动街街道办副主任刘舰介绍,对于“拾荒老人”,他们强调要人性化执法,在清理老人堆积的垃圾之前,城管队员首先会上门慰问,送些小礼品,然后再给他们做工作。

    刘舰说,“拾荒老人”经本报报道后,他们开始研究让这些老人成立社区卫生志愿队,或者是参加市容监督员队伍,承担起责任,在责任中找回自信,增加他们融入社会的积极性。

    目前,劳动街已经成立了江岸区第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面设施齐全,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

    市民:让老人拾荒是子女失职

    市民刘先生致电本报称,老人捡废品不卖的现象,实际上是子女失职了,“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注重家庭和亲缘的社会,做子女的却往往因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压力,而把上一代人在生活中一定程度给剥离了。”

    市民李先生则认为,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就指望着能子孙同堂,在温馨的家中安度晚年,他希望更多为生计奔波的市民在闲暇时多陪陪父母,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

    来源:长江商报消息

    还没有人留言
笔名:
标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