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废品生意成就的百万富翁们

发布者:[佚名]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易拉罐、矿泉水瓶呢?”“也扔了。”……如果做一个调查,相信大部分人已经不再愿意将废旧报纸、瓶子等积攒起来,卖给废品市场,换回几元钱了。

        一来,废时废力。虽然你订一份都市报,随着版面的不断扩张,一年旧报纸的价格抵得上四五个月订报的钱,但似乎大家都不愿意让这些生活废弃物在家里堆积。二来,卖起来也不方便。楼下那收废品的师傅可能几天才来一次,物业还极有可能不允许其上门收购。 

        再者说了,如果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儿都舍不得扔,老想着搞创收,是不是会担心隔壁的邻居说自己是葛朗台? 

        家住上海的张奶奶至今还记得过去那“发达”的回收业:16大类上千种废品,统统向市民分级别明码标价,从鸡毛到桔子皮,从肉骨头到龟壳等,都可以进行废物利用。并且对回收废品的分类精细到光是头发都可以分成三类,长发、短发、梳头掉下的头发,用途不同,价格也不一。 

        在物质贫乏的岁月里,卖废品成为很多市民贴补家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也许还清晰的记录着儿时将用完的牙膏筒换糖吃的场景。 

        回收站的生意兴隆,雇佣的员工也都腰板很直。据报道,浦东有家“其昌栈废品回收站”,曾经是全中国最出色的废品回收站,甚至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气……20多年前,这个废品回收站有上百平方米经营场地,每年回收近百种废品,数量以百吨计,它的老站长还被评为上海市的劳动模范。 

        当时,上海市有528个正规的收购站、2000来家延伸回收点,网点遍布大街小巷。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社会积累了大量资源。上海市废旧回收利用公司从成立的1957年到1983年这26年中,就收购了各类废旧物资共2000多万吨,价值48亿多元。根据当时的换算,利用这些废旧物资可节约能源相当于标准煤1500万吨、电14.6亿度。 什么时候中国也能规模化经营废品处理,像1968年创立的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处理公司——美国废品管理公司一样,高速增长,甚至上市而且成为明星股? 

        其实,国内很多人早已看中垃圾处理这块市场,北京、上海等城市里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游击大军靠的就是垃圾资源存活,有些人已经靠做废品生意成为了百万富翁。 

        他们原来基本上都属于这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居无定所;收垃圾更多的只是为了生存。常常处于危险的环境之中。 
        但有一些人,因为比别人多了一些毅力、干劲和运气,靠拾垃圾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 

        拾碎玻璃发家 

        做生意被骗,负债数万元,想讨回被骗钱财,却两手空空。当安徽人王清华满心失望的走在上海街头,为生计发愁时,肯定没有想到,自己未来的事业会从此开始。 

        他看到上海街头收废品的人,想想这个自己也能做埃于是他决定开一家废品回收站。1992年,他办好执照,回老家筹措了5000元钱,王清华夫妇的废品回收站开张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清华看见了玻璃厂收碎玻璃的场景。碎玻璃能有什么用呢?王清华到玻璃厂一看,知道了其用途。1吨废玻璃若回收再造,比利用新原料生产节约成本约20%。上海每年产生的废品超过400万吨,其中废玻璃15万吨,这里蕴藏着无限商机。 

        王清华靠收碎玻璃当年就赚了22万元。 

    此后,他的资本积累迅速增加。王清华发现,废玻璃现在已经成了一个香饽饽,大家一窝蜂地都来收,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以联合的形式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他成立了燕龙基废品回收有限公司,以合同形式约定权利、义务,将分散各地的回收网点统一重新布局,大户、中户、小户联网,每个网点设负责人,并严格划定经营范围,禁止跨地区营业。 

        2002年,燕龙基与江苏华尔润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上海汇尔华实业有限公司,以港务物流带动玻璃、钢材、建材销售。 

        如今,王清华的燕龙基废品回收有限公司已经是一家综合性民营企业。公司以回收废玻璃为主,综合回收各类废品,每年收购总量达40多万吨,年销售额平均水平在8000万元左右,销售利税650万元。 

        至今,王清华的资产积累上亿元,拥有自己的码头和堆场,成为同行翘首,并逐步形成一个庞大的环保工程“群落”。 

        但这样的致富故事在上海滩并不是经常上演,那里至少仍有5万人的拾荒大军在繁华的都市中靠废品维持着生计。 
        美国政府为了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上世纪70年代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几个月过去了,仍无人问津。 

        远在法国旅行的一位犹太商人听到消息后,立即飞往纽约签下合同。他组织工人将废料进行分类,然后把废铜熔化之后铸成小自由女神像,并用水泥块和废木料做底座;把废铅、废铝加工成纽约广场图案的钥匙型饰物;最后,他甚至还把从自由女神像身上扫下的灰尘都包了起来,准备出售给花店。 

        不到3个月的时间,犹太商人让一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的现金。 

        沈阳有个拾破烂的叫王洪怀,他原本和其他拾荒者没什么两样,早出晚归,每天从垃圾堆里几分几角地掏。 

        一天,他突发奇想: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如果熔化了作为金属材料卖,是否可以多卖钱?于是,他把一个空罐剪碎,熔化成一块指甲大小的金属,又花了600元钱在有色金属研究所做了化验。化验结果显示,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铝合金。当时,这种铝合金的市场价每吨在1.4—1.8万元之间。 

        每个易拉罐重18.5克,4.5万个就是一吨。这样算下来,熔化后的材料比直接卖易拉罐多赚六七倍的钱。王洪怀决定回收易拉罐熔炼。 

        为了多收到易拉罐,他把回收价从每个几分钱提高到0.14元,并把回收价与收购地点印在卡片上,向拣破烂的同行散发。一周后,他回收了13万多个易拉罐,足足两吨半。 

        他立即办了一个金属再生加工厂。一年内,用空易拉罐炼出240多吨铝锭,3年内赚了270多万元。 

        对王洪怀而言,思路的转变一下子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苏州“破烂王”洪宝华曾有一份比“拾垃圾”体面得多的工作,但经过5年的拣垃圾积累,如今已经把拾垃圾的业务拓展到了昆山和扬州,下一步还要到南京拓展“业务”。 

        有一天,他想进入一个小区拾垃圾,却被保安拦住,称小区有专门的保洁员。洪宝华知道,小区的垃圾资源十分丰富,那自己能不能向小区物业承包收垃圾呢? 

        经过多次磨合,他以每月1000元的承包费,签下了该小区的垃圾承包协议。但这个小区共有800多住户,一个月的生活垃圾能卖个三四千元,洪宝华每月净赚2000多元。 

        接下来,洪宝华又如法炮制,包下6个小区的生活垃圾,规模效益一下子显现出来。业务扩大了,人手不够了,他就雇了工人帮忙。 

        到2003年,洪宝华又将视线从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建筑垃圾。以一户120平方米的房子来算,装修时要向物业交5元/平方米的垃圾费,一共是600元,物业往往把这一任务以200元转包出来;别墅的面积要大一倍多,收费则一般为450元/户。

        洪宝华测算,现在的新小区一般是1000多个住户,常常都有100多户同时装修,收入很可观,还顺带在小区打空调洞、卖水泥黄砂等生意,这样下来,一年就能净赚十几万。 

        现在,洪宝华手下有几十个工人,租了几辆卡车,每天定时去各个小区取垃圾,建筑垃圾中有些可以挑出来卖,不能卖的就直接送到当地的垃圾填埋常洪宝华的生意越做越大。 
     正规军篇     再生企业的亿万商机 

        说他们是正规军,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先天优势:拥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被纳入正常的体制之内,在原始资金上也更为充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经济布局的调整和企业的改制,各地曾经红红火火的废品回收行业“正规军”逐渐分散瓦解。并且,与游击队相比较,正规军还相对处于劣势。 

        有关数据表明,上海每年要产生270万吨废钢铁,但至少有150万吨被“游击队”收运到外地。大量的废钢铁都被卖到湖南、浙江、广东等地的小冶炼厂。小冶炼厂竞相粗糙加工,不但煤、电等紧缺能源大量浪费,而且生产质量也比较低劣。 

        一些再生企业近年来也处境艰难。一方面,废品原料面临激烈争夺,来路越来越窄,加工成本也不断提高。同时,这些企业也都面临着如何尽量避免“二次污染”的问题。 

        赵先生正是因为看中了这块市场里的巨大潜力,两年前和其他两位股东一起投资2.4亿在北京顺义区投资兴建了再生资源公司。 

        在正式投资前,赵先生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到浙江、福建等地调研,发现这个行业里几乎都是小作坊式的、低附加值的小企业,不
    还没有人留言
笔名:
标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