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破烂王”泉州闯市场

发布者:[佚名]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1992年熏万年县湖云乡栎山村的一群青壮年洗脚上岸,一头扎进福建省泉州市,干起极不起眼的行当——捡破烂。如今,他们在泉州开办了30多家废品收购公司,每年赚回资金近1000万元——

      穷则思变,6青年成为走出小村“第一人”


      栎山村是一个仅有120户400人口的小村庄。1992年的栎山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村里的单身汉集合起来能够划龙舟。也就是说,村里的姑娘设法拼命往外嫁,二三十个青壮年因为穷而讨不上老婆。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1992年时,该村是一个十分闭塞的村,路不通,要进村得在离村子十里之外的地方下车,然后步行进村,遇到下雨天连步行都十分困难。信息不通,连黑白电视机都找不出几台。村民的收入仅靠每个人口的6分田地,遇到风调雨顺可以勉强维持日常开支,如果遇到大旱大涝,有一半以上粮田就得绝收。


      “穷怕了,干脆走出村子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拼一把”,抱着这样的想法,该村黄宗贵、黄宗祥、黄宗模等6位青年决定走出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在村里父老乡亲东拼西凑凑齐路费后,他们带着众人的嘱托和期望踏上了打工路,成为了该村第一批走出去的人。


      在泉州,他们开始了打工生涯,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无奈,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许多工厂老板对他们嗤之以鼻,即使有愿意录用的,开出的工资也低得吓人。“那时候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一副硬朗的身板”,好不容易,他们在一个建筑工地谋得了一份苦力活,工钱也仅是勉强可以让人接受。


      黄宗贵说起来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以前在家里务农的时候淘过金,酿过酒,还做过其他的小买卖。他遇到事情很爱动脑筋,在建筑工地做小工的时候,他就很喜欢向包工头请教,渐渐地他摸清了其中的奥妙后,也试着承接一些小小的建筑业务。


      跻身破烂行列,不起眼处他们找到了最美的风景


      黄宗贵是该村第一个从事废品收购的人,近年来,他的业务越来越大,市场也由泉州向安徽、浙江等地市场延伸,目前个人资产达到500万。“很感激有过在建筑工地做小工的那段历史,因为在那里我发现了机遇。”


      1993年,黄宗贵在一家规模非常大的建筑工地做事,因为人多,工地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起码有好几百斤,而且每天都有施工时裁下的钢筋头。老板又财大气粗,总是叫人随便弄走。这一切他看在眼里,便偷偷地跑到废品收购站打听,结果让他大吃一惊,钢筋头可以卖到6角钱一斤,矿泉水瓶等废品也能卖2角钱一斤。他悄悄算了一笔账,每天捡100斤废钢筋,100斤普通垃圾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一来一天的收入就是80元,相当于当时收入的好几倍。他把这一想法和黄宗祥、黄宗模等人一说,立即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刚开始在大街上捡垃圾很不好意思,觉得周围有无数双鄙夷的眼睛在看着。”黄宗模说。他也是这支队伍的发起者。自1992年从景德镇三线厂下岗后,他跻身到垃圾收购队伍中,每年获纯利不少于50万元,在家里盖起了洋楼,买了轿车。


      从捡到收,500余人开了30多家收购公司


      1994年,黄宗贵靠踩着三轮车风里来雨里去,捡垃圾淘来了第一桶金,净赚了8万元。他感觉到了其中的利润空间,并大胆设想:与其让收购商家分一杯羹,何不自己开一家收购公司?他筹集了10余万元启动资金,在泉州租用了一间店面,自己当起了老板。由于他在当地已经有了较好的口碑,大家都知道他为人正派,不会短斤少两,很愿意和他合作,所以生意一直不错。


      黄宗贵在泉州开公司当老板的事很快传到了万年县湖云乡,一次他回乡过春节的时候,村里许多和他年龄相仿的人都表示希望能和他一起去闯闯。“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黄宗贵欣然答应。该村黄宗良是第一个跟着他干的人,开始黄宗良也是买了一辆三轮车,挨家挨户去收购废品,一干就是七八年,吃了不少苦。“没有宗贵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黄宗良常说。的确如此,黄宗良在创业期间,黄宗贵对他关爱有加,不仅教给他经商之道,还经常提供资金帮扶。直到现在,黄宗良已经是拥有百万资产的废品收购公司老板,黄宗贵还经常关心他的生意情况。


      在栎山村,像黄宗良一样或是通过亲戚介绍,或是主动找上门的人都会得到帮助,就这样,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群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现在他们已形成一支拥有30多家公司、500多人的庞大队伍。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还没有人留言
笔名:
标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