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关 文 章

    推 荐 阅 读

    • 暂无内容

    徐杨村农民“变废为宝”赚外汇

    发布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  浏览:[]  评论:[]  
      来自伊朗德黑兰的客商(左二左三)在考察机制碳。
      本报讯   “玉米秆、玉米芯成了赚‘洋人’钱的宝贝!”西平县盆尧镇徐杨村农民李冠鹏笑得合不拢嘴。
      昨日下午,两名来自伊朗德黑兰北极贸易公司的代表辗转来到西平县一家由几个农民成立的公司,对该公司研发生产的系列“绿色环保型机制碳”进行2个多小时的实地考察后,当场确定每年购买该公司2400吨产品。
      而就在不久前,韩国客商已与该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
       “绿色环保型机制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受外国客商的青睐?
      盆尧镇徐杨村村民张勇告诉记者:“其实就是经过技术处理的农作物秸秆、花生壳、树枝、锯末……”
      张勇是研制生产机制碳的带头人。
      在当地人眼中,张勇是有胆识、有经济头脑的人。近年来,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农村大量农作物秸秆废物利用。
      农村积极发展沼气时,张勇受到启发。后来他又了解到机制碳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于是,2008年张勇和几个徐杨村村民一起筹集资金,在西平县工业集聚区内成立了西平飞达生物质利用开发有限公司,并从陕西省能源研究所高薪聘请来多名技术人员, 研制开发机制碳工艺。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 他们终于获得了规模生产机制碳的成功。
      原本令人头疼的废弃物经过粉碎、配比、烘干到成型, 变成了一种无烟燃烧、不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绿色环保产品。
      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 徐杨村人研制生产的系列“绿色环保型机制碳”产品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 。
      伊朗人有使用木碳的传统。伊朗德黑兰北极贸易公司代表莫德桑实地考察后认为,西平飞达生物质利用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绿色环保型机制碳”产品,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产品质量在国际上都是一流的。
      “目前,公司年生产机制碳近4000吨,消耗原料近20万吨,基本可以处理周边六七个乡镇生产的农作物秸秆,不仅净化了环境,还可让当地农民增收五六十万元。”陪同采访的西平县委工作人员胡军华告诉记者。
      “产品供不应求,我们正在追加投资扩大生产,力争明年达到年产机制碳6000吨。” 张勇雄心勃勃地说。
      就在记者采访时,张勇接到河南省进出口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委内瑞拉客商近日将前来洽谈购买机制碳事宜。
      还没有人留言
    笔名:
    标题:
    评论: